「森林我的家」森林主題網,收集了各種森林的最新資訊。仔細閱讀你會發現,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都離不開森林!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我的搭檔是你嗎?森林的神奇寶貝們

文 /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提起地球上的生物鄰居們,雖然現在不一定只會被問「咁ㄟ倘呷?」,但這些「東西」消失與否有什麼差別嗎?仍然是人們想大舉改變環境之前,最常被問的問題。

        從環境科學演進的歷史中,我們已經驗證了無數次「看走眼」這回事,除了生物和醫療科技甚至是仿生科技,倚重大自然數十億年累積的素材,現在對於生物們組成環環相扣的世界,沒有人能輕忽一隻蝴蝶拍了翅膀就讓北京下大雪的連鎖效應。因此雖然我們知道的還不夠多,但無庸置疑地,「沒有一塊土地沒有功能,也沒有一種生物沒有功能,只有我們不知道的功能。」因此2009年聯合國估計生物多樣性流失,使全球每年損失近台幣95兆。除了直接的農漁經濟、生物產品、和觀光旅遊業或災害損失之外,有另外絕大多數的間接卻巨大的貢獻,來自生物與環境之間維持著穩定關係,形成了那些可以產生經濟價值的生態服務,也形成我們習以為常的氣候與世界種種。

  

        這些生物與生物間的關係,以及生物與人之間的關係,久了變成依賴,因此就有了難以被取代的功能!台灣對森林中豐饒的生物並沒有逐一瞭解,但這些生物都是特化出獨特生存本領的神奇寶貝們。在新近陸續出爐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這麼多森林寶貝們,因為牠們的生存方式,而與周遭產生哪些獨特的關聯,及因此形成的功能:



捕食者的控制,讓機會更均等

        剛在研究中恢復入籍金門的緬甸蟒,身世撲朔迷離的主要原因便是早年的捕捉宰殺以及棲地破壞。實際上研究的成果發現他其實是寧願趴在地上的慵懶巨獸,不會主動攻擊人或牲畜。金門的「與蟒共存」,其實可以抑制農地裡過多的野鼠危害,尤其如高粱那樣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在毒藥維護高經濟作物,及成立國家公園所為保護的諸多鳥禽間,扮演一個自然公允且減少毒害的控制者角色。這樣的控制除了在農地對人有直接的幫助,在生態系中也避免一群生物的過於壯大而壓縮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維持了更多元的生物多樣性。

        以下一段又會出現的台灣黑熊為例,不只吃果實也會捕食山羌、山羊、水鹿中,孱弱或年幼的個體。這些動物都是草食性,在林間或林緣啃食樹木嫩芽或草本植物,也有部分會對樹木的健康造成影響。因此天敵對牠們數量的控制,不僅避免草食者族群過大造成林木的損傷,也避免競爭力較弱的草食獸一面性地被強勢者壓倒。


金門緬甸蟒是重要的捕食控制者(圖片來源:林務局)



草食動物的族群消長也牽動其他生物的生存--遭水鹿啃食樹皮的樹木
(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讓生命更擴散而多元--大個子與小不點都做的事

        在農地惱人的鼠害,在森林中一樣發生,但樹木接受繁衍後代的果實種子被食用,因為裡面暗藏互利的交易。今年林業試驗所六龜研究中心針對多納森林最優勢高大的印度苦櫧,追蹤它們掉落地面的果實,發現森林中為數眾多的刺鼠扮演了重要的播遷角色。牠們將果實搬運到枯枝落葉層、地表、土壤、蕨類根系、樹洞和倒木下,但又以枯枝落葉層佔絕大多數。而這裡正是苦櫧種子特別適合的成長環境:不僅搬離母親的庇蔭(也是競爭)而擴散出去,還幫不能乘著風旅行的種子直接運送到適合成長的環境。印度苦櫧的優勢,庇護了無數小生命的成長也照告了南部山區的水土,它那小小的刺鼠夥伴,其實也功不可沒。

        同樣的貨運功能,壯碩的台灣黑熊也做。黑熊媽媽黃美秀曾這樣說結實纍纍的青剛櫟的彷彿一塊磁鐵般地吸引黑熊,從衛星追蹤黑熊的移動都可以感受到那樣的召喚默契。吃青剛櫟的動物不在少數,但像台灣黑熊這樣能長距離移動的不多,尤其從消化到一坨糞便排放的移動距離...。更何況他一次可以大量進食,研究團隊曾我們曾在一坨黑熊的排遺中數了將近2萬顆呂宋莢迷種子,而這種植物在花季是昆蟲重要的蜜源,果期又吸引大量的鳥獸粉絲。且除了長距離的傳播,經過黑熊的腸道消化,也顯示對許多外覆果仁或果肉的種子,比起自然落果後的種子,有較高的萌芽率和較短的萌芽時間。不禁令人幻想:其他動物看到黑熊幫牠們大老遠送來大便而種下莢迷、楠木、山櫻、或櫟樹,可能都在暗處拍手叫好吧。


台灣黑熊是雜食動物,80%食物來自植物(圖片來源: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台灣黑熊一年四季食用不同果實(圖片來源: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從養分到養分」--盡職的清道夫兼郵差

        近年因為中國中藥及寵物市場的誘惑,原本在東亞分佈數量不算少的食蛇龜,蒙受了沈重的非法捕捉壓力。林務局與翡翠水庫管理局在十月通過了台北翡翠水庫「食蛇龜野生動物保護區」,不僅成為亞洲第一個食蛇龜保護區,也因為在水庫集水區而別具意義。食蛇龜其實不吃蛇,這種淡水龜大部分的時間都活動在森林底層,以蕈類、昆蟲、動物屍體等為食物。這「吃」的功能,不光是吃下肚對環境的清理,重點還在「拉」出來的排泄物裡,會有真菌的孢子、植物的種子等等。在國外雲杉森林的研究發現,森林底層的真菌能促進土地上養分的吸收與擴散,加上真菌自己也是分解者,因此真菌一直致力於移轉來自樹冠的養分,並在底層重新分配。吃真菌的食蛇龜壽命長,但畢生都活動在習慣的小區域範圍裡,就像是每塊林地理有固定管區的巡邏,既是清道夫,又是郵差運送著真菌這台資源回收機,維持著森林底層的健康平衡。


食蛇龜在森林底層是清道夫兼郵差(圖片來源:林務局)



重新分配森林底層營養的蕈菇,搭著被食用的便車而擴遷。 


寄生者也不容小覷

        我們可以理解分解者的重要性了,那麼寄生者就該被唾棄嗎?以去年新發表兩個種的蛇菰科為例,這類分佈在熱帶及亞熱帶森林底層的寄生植物,因為既不像其他蕈菇的腐生,就不能被大家當作清道夫一般來理解,但這些在森林陰濕角落,寄生在特定植物根部吸收養分的植物們,卻用它鮮豔的顏色為一群癭蚋和甲蟲照亮了生命,他們獨具慧眼以蛇菰為主食,可能與體內特定的消化轉化機制有關。因著這關係,寄生的蛇菰也得到遺愛世間的讚頌了。


穗花蛇菰雖寄生但仍扮演某些昆蟲專用食物的角色



複雜的網絡提高環境穩定,生物傳播則修復環境

        這些存在衍伸出與周邊多種生物的關係,最後像網一般,織成我們所賴以生存的世界。網絡越複雜,透過每一項功能的分散承擔,越能在變動的風險下維持彈性。

        而像黑熊及食蛇龜的傳播,如同人類社會災害後物資的補給、電力的修復、或醫療設備的提供,讓損壞的環境從其他地方重新獲得修復的材料:種子進來了,讓森林的結構重建;真菌進來了,讓營養的再生與輸送管路重建…。森林的神奇寶貝們,你可以更擬人化去想像牠們的重要。

        沒有一個生命是一座孤島。每一種神奇寶貝都難以進化到不依賴與其他生物的「關聯」,更何況,從「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談氣候變遷下的物種危機」會發現,光是氣候變遷就帶給這樣的「關聯」更多惶惶不可知的考驗,我們這無以數計的森林神奇寶貝們,來不及進化,但起碼希望能得到像小智那樣的搭檔知音,理解他們與生俱來的環境價值,而願意保護他們並共同享有因他們存在而穩定的世界。那個搭檔,可以是你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世界森林時鐘

     碳吸存             造林的面積          毀林的面積            可再生資源          林木產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