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我的家」森林主題網,收集了各種森林的最新資訊。仔細閱讀你會發現,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都離不開森林!

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隱身迷霧森林裡的水庫

文 ‧ 圖  /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漫步霧中,你可曾發現隱身森林的水庫?

雨遲遲未落下,霧氣還凝結在山腰,森林裡的樹葉早已經在啜飲著,
悄悄地,為我們多攢了點水資源下來。





看過野外求生影片,或有露宿經驗的人都知道,即使沒有下雨,藉由帳棚或是光滑防潑水材料,就可蒐集夜間到清晨因溫差形成的「凝露」來利用(這「凝露」是「凝結的露珠」,不是保養品啊,但的確也保濕。)。其實有越來越多乾旱地區在這凝露上動腦筋,靈感來自納米比亞沙漠甲蟲等沙漠動植物的蒐集水方式,開始大量推廣由「捕霧網(fog net)」組成的集水系統。這些以擷取凝露為目標的技術,也可能開始應用於南台灣晴朗但高濕度季節的農業灌溉,靠著精密的開源與節流,減少對水庫及降雨的依賴。
場景回到森林。因為有了森林,我們已經有了捕霧網。在野外求生與夜宿森林的經驗之外,你是否想起早晨去走森林步道,總是弄得膝蓋以下濕答答的經驗?林下的地被植物與小灌木們的凝露,在早晨集結於葉子邊緣,就如同捕霧網一般;有些即將被蒸發,有些會滴落又回到土壤,一部份再滲入地下水層,或再次被捕捉在植物體中利用,投入下一次的循環。

清晨的凝露

除了凝露之外,來自海上的盛行季風與山勢,因而使台灣有盛行雲霧帶的存在。秋冬時節的北台灣,春夏交界的西南台灣,那些有高大檜木、昆欄樹、披頭散髮著絲蘿的森林,標示著喜霧的印記。當含有水汽的東北或西南季風吹向山坡,遇到阻絕被推升向上,過程中會因為溫度下降而冷凝,在這些地區的植物多半擁有如同雨傘末端的突出尖端,或是細長的結構,有利於這些霧氣的集中、匯聚、與凝結,加速微小水珠與水珠之間的結合,而最終在林子裡下起霧雨,或沿著枝幹向下流,成為林木們重要的水分來源,土壤含水也因此增加。以新竹桃園宜蘭交界處的山區是北部霧林的最典型:以霧為名的觀霧地區,雲霧帶來的水量估計高佔全年雨量的 21%;棲蘭扁柏林被雲霧覆蓋的時數也佔全年的 38% ,雲霧降水也貢獻了年雨量的 10%【註】。瞭解這些後你可以想像,在那一天天起霧又散去的日子裡,浪漫場景的迷霧當中竟有一場場的森林造水運動。
  
    
雲霧對中海拔霧林帶的降水貢獻不少。

        
雨霧盛行森林中的樹葉先端多有尾突。


而除了這些霧林區域,台灣  4/5 面積都是丘陵與高山,這一層又一層的山巒,意味著大氣團的流動會隨著地形歷經高高低低的旅程:有時較重的冷空氣會困在谷地裡,尤其當冬季裡突來的晴日,山頭的空氣早早被太陽曬暖了,等到谷地裡前夜的冷空氣稍晚才有機會被陽光喚醒,卻已被身子輕盈的暖空氣困在下層飄不起來,而維持好幾天山谷的潮濕。這時,谷地裡的森林當然也泡著冷水澡,在這看似無雨的日子,又悄悄為我們的溪流貯存了許多水源。
經常有雲海的森林,雖然不下雨也可累積水資源。

而雲霧與森林的合作貯水還不只這些。夏季午後驟雨過天晴,常可見每一道小小山谷都有雲霧噴湧出來,如同空中的湧泉。相對驟雨之前幾乎如潑墨般濃重的水氣,此時空氣顏色往往如北宋汝窯形容的「雨過天青」,已經乾燥許多;這時吸飽水的森林,靠著葉表與土壤的蒸發散,參與了「太陽能水循環機」所帶動的水文循環,讓這些一時無法再喝下的水資源又回到大氣中,形成在地長久以來的慣常濕度,以及下次降雨變成水資源的機會。
但,你可以想像,如果這些我們習以為常、卻鮮少留意的水循環運作,發生在失去森林的山頭?!從空氣中捕捉水分形成水資源的機會變少了,山谷交錯的區域中,水的循環節奏也將亂了套,更不用說降下的雨會如何造成土壤流失形成災害了。
因此,若是你居住的社區附近,有座也會吞雲吐霧的小山;或是你眺望遠方,可以看到猶抱雲霧半遮面的遠山;下次就可以指向那山坡上的森林說:「你看,我們的水庫就在那裡!」

雲霧中的森林如同山間的水庫


【註】資料來源

  • 觀霧地區資料由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林博雄團隊研究。賴冠良,2007,霧及水平降水之多重策略觀測。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 棲蘭地區資料由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張世杰團隊研究。葉青峰,2004台灣扁柏森林的生物量級雲霧沉降量估算。東華大學碩士論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世界森林時鐘

     碳吸存             造林的面積          毀林的面積            可再生資源          林木產品的價值